![](http://a.nync.com/.jpg!40)
![](http://static.nync.com/main/images/cungg/cq25-min.png)
随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变,拓宽了农村居民的增收之道,“新型农民”李志强就通过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为自己打开了增收之路,他不仅将合作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项目结合,还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农产品品牌商标,实现了多途径增收。
案例
本报记者 牛福莲
春节期间,“职业农民”李志强经营的农场里来客络绎不绝,在他晒出的微信朋友圈里,优雅的郁金香和色彩斑斓的角瑾花正含苞待放,新鲜的草莓在种植园里待人采摘,吃有机红菜薹长大的土鸡是其生态餐厅里的食材,这些都是吸引城里人前来休闲度假的金字招牌。
今年四十多岁的李志强是江西人,曾经是一名中学教师,兜兜转转,却最终选择来到湖北红安当起了“职业农民”,并被评为了湖北省2016年首届“十佳职业农民”。就在最近,他还接到了湖北省农业厅发来的会议邀请,请他在2月9日举办的“湖北省优秀新型职业农民新春座谈会”发言并交流如何成为一名顺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民。从一名教师到一个农民,这一路走来,是一段怎样的心路历程?
原本出生在江西偏远山区农村的李志强,祖上几代都是种田人,到了他这一代兄弟姐妹6人,谁能走出大山见世面,不再当农民已经成为内心最大的期盼。就在这种期盼中,李志强通过刻苦努力考上了公费的师范学校,并在毕业后顺利当上了中学教师,这意味着他成为了一名不用再靠刨黄土吃饭的庄稼汉了,这令他及他的家人着实“扬眉吐气”了一番。
不过,工作几年之后,李志强深感自己并不适应体制内按部就班的生活,这种一眼能望到头的日子不能让他满意。他顶着各方压力决然地辞掉工作,踏上了外出打工之路,最终,他把目光聚焦在了农业上。“从近些年国家对农业的鼓励政策可以看出,新型现代化农业发展在当下和未来都大有可为。”李志强说。
通过多地考察,李志强选择了离湖北武汉仅一小时车程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丰厚的红安县投资农业,并准备大干一场。2013年,由他发起、多户参与,正式成立了红安华缘种植专业合作社。在他的策划下,合作社在红安县高桥镇和觅儿寺镇流转荒地1700亩,规划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项目。自此,曾经期待逃离农村的李志强正式重新回归为一个新型职业农民。
此农民非彼农民,定位于“新型农民”的李志强决心走出一条与祖辈农民们不同的路。合作社成立后,他首先选择了前往云南、江苏、江西、贵州等地具有成功经验的合作社进行学习,并考察相关花卉经济、民俗经营等休闲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项目,并结合红安革命老区的红色经济优势来策划创意农业,全力打造 “文化+服务+农产品”三位一体的产业化模式,以此将合作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项目做到完美契合。
比如,红安有着“中国第一将军县”的美誉,李志强的合作社生态餐厅就紧紧抓住红色文化亮点,推出红军菜、主席菜、长征餐、胜利宴、会师宴等红色文化菜单和宴席,以此将卖文化与卖产品紧密结合;合作社还建有红军跑马场等项目供游人体验,2016年这两项收入累计达到510万元左右。同时,以采摘、加工、品尝为劳作体验和花海观光的休闲农业项目,传承红安上千年的农耕文化,让年轻人和城里人永远记住乡愁,仅此一项每年的门票收入都在300万元以上。
除了卖文化、卖服务,当然还要卖农产品。目前,李志强的合作社已注册了农产品品牌商标,开发出虫子菜、当季菜、甜玉米、糙米、生态稻米、莲蓬、红皮花生、时令蔬菜等系列蔬菜和杂粮;养殖成功莲米鸭、“飞”鸡、红安土猪等畜禽;并种植出杨梅、草莓;且生产出杨梅酒、草莓酒、纯杨槐蜜、红安熏腊肉和土鸡蛋等系列土特产,产品远销浙江温州、武汉、广州等10多个大中城市,这部分每年的销售收入都超过500万元以上。
李志强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到2016年12月,他的合作社已建成了草莓种植园、荷花园、葡萄园、杨梅园、苗圃基地、桃园、薰衣草园(花卉园)、儿童乐园、生态餐厅、乡村文化园、农产品展销区、停车场等12个休闲农业项目,基本形成了集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三产融合产业格局,每年实现销售收入达1760多万元,而且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更美。
这一笔笔账算下来,李志强笑着说,这样的新型农民哪个不想当?
在探索产业发展中,农民出身的李志强没有忘记带着更多的农民兄弟一起走向致富路。
首先是通过土地流转,2013年,以亩平流转费350元的价格,在红安县高桥镇和觅儿寺镇流转荒地1700亩,用于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被流转土地的农民既可获得流转费收入,又可获得在该项目中的打工收入。每年在项目中固定打工者40余人,可获得打工收入120万元;同时,每年临时用工在1万名左右,打工者可获得70万元上下的工资收入。被流转土地后的农民还可外出打工或经商,再也不会为家里的几亩薄田拖累自己外出挣钱的机会。被流转土地的农民,在不担心旱涝、市场买卖等风险情况下,1亩地的流转费收入加上国家直补(每亩平均150元)收入也在500元左右,这样的土地流转模式,深受农民欢迎。
还有就是“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模式。李志强说,他的企业负责按订单合同收购农民农产品,原则是按照高于市场价格,做到不限收,不拒收;合作社负责按照统一种植规划、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标准化生产,组织社员搞好农产品的种植;农民负责按照订单合同的要求,搞好标准化种植。如,该合作社从浙江温州引进杨梅树种植,并开发杨梅酒的酿制,1亩7年生的杨梅树,可创造6万余元的经济收入,带动了当地农民种植杨梅树500多亩;还带动当地种植草莓、莲藕、五谷杂粮等面积达3000多亩。
此外,以土地作价入股,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作机制,将农民的利益与龙头企业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田园变公园、农场变市场、黄土变黄金、农民变股民”的美好愿景,也是李志强一直在琢磨的合作方式。目前,按照这一模式,已入股土地面积达200余亩,他说,今后将逐步完善机制,复制推广。
“刨土的双手,粗糙的皮肤,指尖上有几道裂口,细数着劳动的果实,露出淳朴的笑容……年货有着落啦!”在李志强的朋友圈里,当地农民们从他这位职业农民“带头人”手中笑容满面地接过一沓一沓的钞票。